Page 374 - 2019congshu
P. 374
中国核能行业智库丛书 (第二卷)
置库的运行提供了参考。更为重要的是,公众通过参观地下实验室,逐步树立了对
地质处置安全的信心。例如,在瑞典,每年有一万多人参观 Äspö 地下实验室;在芬
兰,每年也有四千多人参观 ONKALO 地下实验室。调查发现,地下实验室建成后,
公众对高放废物处置工程的支持率有明显增大。芬兰的处置库场址于 2001 年获
得了批准,瑞典的处置库场址也于 2009 年得到确认。
(2)国外地下实验室发展情况
随着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地下实验室的功能和定位不尽相同。大体上以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为分界点,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地下实验室主要利用已有的地下
工程和设施改造而成,以方法学研究为主;后期的地下实验室以专门选址建造功能
齐全、设施完备的新型地下实验室为主,研究问题应用性更强。
在 20 世纪 60—80 年代 , 地质处置技术刚刚开始研发,地质处置的概念刚刚
提出、工程屏障材料处于摸索筛选阶段、场址评价缺乏成熟方法、安全评价还缺乏
数据及方法,对整个地质处置系统及其过程的认识非常初步。在这种情况下,国外
利用一些已有的地下工程和设施,如地下废旧矿山、公路或铁路隧道、水电站隧道
等,建设了非常简易的地下实验室。如瑞士的 GTS 和 Mt. Terri 地下实验室、瑞典
的 Stripa 地下实验室、德国的 Asse 地下实验室、日本的釜石地下实验室等。
这些地下实验室的功能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作为普通地下实验室,针对特定实
验需求,开展各种简单实验,以摸索技术和方法、获取经验为目的。而此时的地下
实验室并没有与处置库的场址相联系。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随着地质处置概念的逐渐清晰,对处置库场址深部
真实环境了解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地质处置工程施工和作业方法的需求越来越
迫切,而有些国家的处置库选址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这种背景和需求下,功
能单一、设施简易的地下实验室就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类型的地下实
验室:
1)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普通地下实验室”(如加拿大的白壳地下实验室、
日本的瑞浪、晃延地下实验室等)。
2)建设在处置库场址上的“特定场址地下实验室”(如美国的尤卡山 ESF、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