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1 - 2019congshu
P. 371

核燃料循环与废物处理



           2  地下实验室的定位




           2.1  国外地下实验室的定位


              (1)国外地下实验室总体情况
               到目前为止,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瑞典、瑞士、芬兰、比利时、捷克、日本、

           韩国等国家相继建设了 20 多座地下实验室(见表 1),从事相关研究和开发工作。
           第一座普通地下实验室建于 1965 年,位于德国的阿瑟盐矿(Asse);第一座专门为
           开发高放废物处置技术建设的地下实验室是 1984 年加拿大在花岗岩中建设的白

           壳地下实验室(Whiteshell URL);第一座特定场址地下实验室是德国康纳德实验
           室(Konrad 实验室),由康纳德铁矿山改造而成。


                               表 1  国外主要地下实验室基本情况

            序    地下实验室        围岩      深度 /m    地点                  备 注
            号      名称
               HADES(现称
            1               塑性粘土       230    比利时    1980 年始建,1984 年运行至今
                  URF)
            2      Asse       盐丘               德国    于 1995 年关闭

            3     Gorleben    岩盐       840     德国    1985 年始建,2001 年暂停工作

            4   Fanay-Augeres  花岗岩     170     法国    前铀矿山,1980—1990 年运行
            5    Tournemire  黏土岩       250     法国    原铁路隧道,1990 年启用

            6     Amelie      钾盐               法国    1986—1994 年运行
                Meuse/Haute
            7                黏土岩       500     法国    2000 年开始建设,2004 年建成
                   Marne
                  Olkiluoto                          1992 年起运行。在已选定处置场址上
            8                花岗岩     60 〜 520  芬兰
               (ONKALO)                              建造的地下实验室称为 ONKALO

                 白壳地下                 240 〜
            9                花岗岩              加拿大    1984 年启用,2008 年关闭
                  实验室                  420




                                                                                 361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