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7 - zkcs2020.indd
P. 257
公众沟通
2 互联网时代公众沟通面临的挑战
2.1 公众认同基础薄弱——“谈核色变”带来的挑战
一是核电科普力度小、声音弱。我国核工业历史不长,只有六十多年,公众认
知较少;核电从业者不多,只有几十万人,相对全国人口而言,核电人是“少数民
族”;核电企业又分散在全国各地,就业群体分散,从而降低了权威和信息影响力。
加上核电科普的局限性,公众知之甚少。
二是核电曲高和寡,公众对核电不放心。核电技术专业性强,核电人聊的都是
原子、辐射、反应堆和事故概率小于负六次方等专业术语,相对公众来说,都是高深
莫测、天方夜谭的词语。隔行如隔山,造成公众对核电的不了解、不信任。
2.2 定义用词未能统一 ——“短板效应”受到的挑战
一是辐射剂量单位等定义混乱。网上有关辐射剂量的单位译法不统一、名称
五花八门。例如同一剂量单位表述不同:希、希沃特、希弗、西、西伏。同一文章中
有时用“毫希”,有时用“微西伏”。让公众雾里看花,无意中加深了公众对核电领
域数据的误解。
二是核电站定义分类与国际脱轨。国际原子能机构将核电站按三类划分:滨
河、滨湖、滨海。全球(役、建、关)核电站共计 680 座,其中滨河、滨湖占 46%,滨
海占 54%。但由于翻译原因,变成为内陆核电与沿海核电,导致人为对内陆核电的
恐慌。
三是新的项目定义值得探讨。随着核能新应用模式的推广,全国各地核能供
热项目呼之欲出,定义“供热站”?还是叫“供热堆”?全国跨区域核电项目,定
义“邻省项目”,或称为“跨省项目”?这些项目的命名方式也值得关注。应该参
考国际上的普遍做法,由国家专业性的机构加以研究和统一命名。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