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6 - 智库丛书第五卷
P. 576

中国核能行业智库丛书(第五卷)




             藻类等,且其形态、大小、特性各有差异,呈现突发性、爆发性特征,虽然国内核电厂
             已针对厂址周边海域开展海洋生物调查,但是调查的范围和深度有限,目前对许多
             海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尚属于未知或半未知领域,致灾海生物发生规模和电厂应

             防范的爆发量级也未知,对其精准防控有很大的难度。


             3.3  冷源监测预警能力不足


                 虽然国内核电厂取水口已初步设置了水质监测、声学及光学等装置,但受技术

             限制监测范围有限,难以准确预测来袭海生物和杂物的种类、规模、移动轨迹等,无
             法为实施主动防控提供足够的响应时间,且各装置并未相互支持和协作而组成有
             效的监测预警系统,使得在对海生物和杂物的防控工作中更多的是被动防御角色。


             3.4  核电厂拦截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国内核电厂在取水前端布置多道平面拦污网和拦截兜网,但缺乏有效的
             监测,无法及时发现海生物附着、拦截网破损等情况,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只
             能通过人工收放及清理维护,作业效率低、风险高,无法有效应对恶劣天气叠加海

             生物涌入的双重影响,对细小海生物(毛虾、笔帽螺等)拦截仍存在不足。


             3.5  冷源风险应急能力不足


                 核电厂冷源响应预案不够保守,冷源风险应对考虑不够全面,如针对恶劣天气
             叠加海生物爆发、细小海生物大规模入侵、重油等风险,预案中缺乏可靠的应对措
             施。应对不同冷源风险的物资和人力储备不够充分,相关外部联防联控机制不够
             完善。


             3.6  冷源风险防护技术基础研究薄弱



                 冷源安全防护许多问题没有成熟的技术方法应对解决,尤其是海洋生物习性




             562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