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zghn728-2021
P. 87

国家记忆








            足核电装备的要求,管板的厚度、精度、孔数要求,都大大超                             十年磨一剑。从 1981 年接到制造蒸汽发生器的任务,

            过一般的民用产品。                                           到1991年年底投运,上海锅炉厂用了整整十年,终于攻克了
               【采访:魏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难题,完成了蒸汽发生器的制造。
                当时国内的管板加工工艺还是非常落后,主要是一些                            【采访:钱毅,上海锅炉厂副厂长】
            小火电机组和化工里面有一些比较薄的管板加工。                                  就是我们第一台秦山核电蒸发器 1 号 2 号。实际运行
               【采访:钱毅,上海锅炉厂副厂长】                                 到今天20多年了,还在正常运行,无一堵管。
                就是要在一个540毫米厚的焊材上面要打一个孔,这个                          【采访:魏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孔只有22毫米直径,但是要打540毫米深。                                   因为当时设计寿命其实是30年,照道理已经是到期了,
               【解说】                                             但是到现在运行都非常好。就说明我们当时,大家真的是,
                精密到毫米的钻孔工艺,给技术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                         尽管条件很恶劣,但做出来的活现在看来还是经受了历史
            求。一个直径只有22毫米的孔洞,需要同时满足29项技术                         的考验。
            指标!                                                    【解说】
               【采访:钱毅,上海锅炉厂副厂长】                                     承担“七二八”工程装备制造的相关企业有100多家,每
                像这样的一些测量的指标,在当时几乎穷尽了所有管                         一家企业几乎都上演过类似的场景。功夫不负有心人,
            板的物理指标的考核。难度在我们当时的加工母机,确实                           1989 年前后,秦山核电站核岛与常规岛的主要设备制造相

            是比较简陋。                                              继完成。
               【解说】                                                【采访:邵建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1982 年毕业后进入上海锅炉厂工作的陈寅志,也曾亲                          在那个年代我们自己开发了很多非标的设备,确保项
            身经历了核电装备制造起步阶段的艰难。                                  目制造过程当中,能有更好的工艺水平、工艺能力。
               【采访:陈寅志,上海锅炉厂副总工程师】                                  我认为全方位都进行了一些攻关、优化、完善,来确保

                因为我们从无到有,整个摸索,整个一些过程的方法的                        这个工程的完成。
            确定成熟,大概经历了近两年的时间。那时候没有时间概                              【同期】上海第一机床厂厂长 崔竞业
            念,工作需要工作到几点就几点。                                         今天是我们厂“女儿”出嫁的日子。我们厂的职工,发
               【采访:钱毅,上海锅炉厂副厂长】                                 扬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职业精神,经过7年多的艰苦努力,
                当时要打第一个孔的时候,大家都捏把汗。第一个孔                         为秦山核电公司制造的 30 万千瓦核电站堆内构件,经过国
            时间不长,半小时打完了,打完了以后就测量,大家都不敢
            看测量的数据。 到下午说这个孔 100%符合规程,就 29 个
            项目。

               【解说】
                今天的技术条件,打 9000 个孔只需要一个月,而在当
            年,上海锅炉厂打9000个孔就用了将近三年时间。
               【采访:陈寅志,上海锅炉厂副总工程师】
                当产品最后一个孔加工完,其实那个时候还不敢放心,
            只有当检查报告出来,我们的产品是符合加工要求的,我们

            这颗悬着的心才真正的落地。
               【解说】


                                                                                                             85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