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3 - 智库丛书第五卷
P. 413
核燃料循环与废物管理
对标准使用情况的掌握,标准实施单位反馈意见的渠道还不够通畅,影响了标准质
量的进一步提升。
(3)标准化激励机制不健全。
标准化工作需要科研生产单位进行持续的投入和长期的积累,但产生的经济
和社会效益短期内不太明显且无法量化,我国核燃料循环产业科研生产单位标准
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激发。对于标准编制人员,当前的激励政
策存在盲区,没有充分调动科研生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标准化基础研究能力不强。
与美、英、法等强国相比,我国核燃料循环标准化基础研究能力薄弱。由于基
础数据积累不够,一些技术标准的关键指标只能参考国外标准,而且由于试验验证
设备缺乏,无法开展符合我国实际的符合性验证。
三、战略目标及原则
(一)目标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突破、统筹协调、包容开放”的发展原则,到 2025 年,
核燃料循环标准体系基本健全,重点完成后处理、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领
域标准编制,实现我国核燃料循环标准全产业链覆盖,不存在关键领域标准重大缺
失;完成 5 项以上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实现我国在核燃料、退役治理、辐射防护等
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到 2035 年,形成完整的核燃料循环标准体系,关键核心
技术标准全部自主可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准整体质量和先进性显著提升;国
际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二)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把坚持自主创新摆在核燃料循环技术和产业标准化的核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