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zghn728-2021
P. 67
国家记忆
设计人员精心设计
程物理研究所,开展反应堆的研究工作,机构成立了,但是 他的专业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缪鸿兴难掩兴奋,立即
我国发展核电需要从零开始,设计制造核电站的人才从哪 向上级部门申请,希望参加核电站的设计研发工作。
里来呢? 【采访:缪鸿兴,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原副总工程师】
【解说】 那我们知道以后跟上海联系,我们也跟我们院,哈军工
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 院部联系,然后再到北京向罗舜初汇报,答应我们到上海
学院,有一个神秘的部门,代号为“205 教研室”。正值青春 来,我们205教研室的主要力量都到上海来了。
年少的缪鸿兴,毕业后在这里从事核潜艇反应堆设计工 【解说】
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由于中央对核潜艇的发展计 就这样,205 教研室的教员及家属共 23 人举家南迁,来
划进行调整,刚毕业不久的缪鸿兴就面临着失业。 到上海,成为“七二八”工程设计队的主力军。这其中也包
【采访:缪鸿兴,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原副总工程师】 括核潜艇反应堆设计专家童鼎昌。
09(核潜艇)下马以后呢,本来把我们教研室要拆散,后 【采访:童鼎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原副总工程师】
来我们哈军工的院长他们不同意,那么是留点缓办,留了这 因为我们搞过核潜艇的,对反应堆稍微还懂一点,所以
个教研室。 这样我们哈军工来的人,就把整个的和搞核电站各方面工
【解说】 作就挑起大梁了,我是负责反应堆结构方面的。
不得不停止教学工作的缪鸿兴,没有止步不前,相反, 【解说】
他和同伴们继续编写讲义、建设相关实验室,依旧忙得热火 此时的缪鸿兴和童鼎昌,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人
朝天。 生,即将在上海迎来一次重大转折,从核潜艇的设计研究科
短暂的沉淀之后,缪鸿兴的人生轨迹,很快和中国当时 研工作者,转变为中国核电站研究设计的开拓者。
一项关乎核电发展的重大政策决定,融会到一起。 由于当时国外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要建造中国自己
【采访:缪鸿兴,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原副总工程师】 的核电站,谈何容易。
后来我们有两个同志从上海了解到,那么就上海要搞 【采访:赵成昆 国家核安全局 原局长】
核电站,正需要这批人,准备把核电站搞起来。 那个情况下面核技术是受到国际垄断,对我们国家不
【解说】 光是垄断还有封锁,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在资金方面相当缺
听到上海要建核电站的消息,缪鸿兴知道,机会来了, 乏,更主要在技术方面也相当缺乏。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