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zghn728-2021
P. 21
创新论坛·主题报告
质量发展的有关建议》的报告。报告在分析了我国核电在 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核能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之后,针对我国核能领域的 提高管理效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升核能产业
高质量发展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建议。 核心竞争力。
报告中预计到2025 年,核电在运规模可以达到7000 万 五、建立两个“三位一体”的天然铀供应保障体系。坚
千瓦以上,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核电发电量约占全国 持“立足国内,开发国外”和“国内多探,国外多采”的方针,
发电量的6%;在建规模接近4000万千瓦。 一是建立铀资源保障体系,包括国内资源开发、海外资源开
到 2035 年,争取核电在运规模达到 1.8 亿千瓦左右,约 发、国际铀产品贸易;二是建立天然铀产品储备体系,包括
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5%,核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 国家储备、企业集团储备与核电厂储备。实现“两个体系”
可实现碳减排10亿吨左右。 互为支撑,保障我国天然铀的稳定、安全供给。
报告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 六、积极推进乏燃料后处理和再循环产业发展。按照
一、稳定核电建设节奏。基于我国核能发展已有的基 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的思路,加强核燃料循环后段科技自主
础和条件,综合考虑核安全以及用电需求、节能减排、保障 创新,在掌握关键技术基础上尽快形成自主能力;加快推进
能力等因素,从2020到2035年每年稳定开工三代核电机组 落实商用后处理厂选址工作,通过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
6~8 台 ,机 型 以 具 有 自 主 知 识 产 权 的“ 华 龙 ”、“ 国 和 掌握大型乏燃料后处理及再循环工程的标准设计技术;按
(CAP1400)”三代大型压水堆为主,“十四五”期间,可适当 照产业化的要求,开展大型乏燃料后处理和商用MOX元件
建设一批国产化CAP1000机组。 生产线一体化工程建设,促进核燃料循环经济发展。
二. 优化核电建设布局。在坚持“先沿海后内陆”核电 七、加强核安全保障、监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
开发建设总体原则的同时,按区域发展的需要,“十四五”期 步明确和强化核行业主管部门的核安全管理责任,将核安
间,在电力负荷较大、电网安全运行枢纽地位重要以及可再 全要求作为制定相关产业和行业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进
生能源资源匮乏且成本较高的华中地区,适时启动核电站 一步增强核安全监管部门的独立性、权威性、有效性;积极
的建设。 推进原子能法、核损害赔偿法、放射性废物管理法、核电管
三、推进先进核电技术创新发展。对“华龙一号”和“国 理条例、乏燃料管理条例、核安保条例等立法工作;研究制
和一号”不断持续改进和优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其 定核电及相关配套设施厂址保护制度;积极推进核能全产
经济性,推动系列化发展;推进高温堆、快堆相关优化改进 业链标准体系研究,发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互
取得重要进展,适时开展商业化工程建设推广;依据经济社 补优势,形成完整的核能产业标准规范。
会发展需求,加强革新型小型模块化先进堆技术的研发及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
商业化推广。 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七二八”工程
四、推进核能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核能 50 年的光辉历程是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的伟大实践,也是
产业在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管理、退役、核燃料 未来核能高质量发展永远需要坚持的一条红线。让我们共
加工制造、后处理等领域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5G、 同努力,谱写我国核能发展的新篇章。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