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zghn202006.indd
P. 16

产业聚焦










                 故事一


                        从自主软件设计到数字化反应堆


                        ——记“华龙一号”软件总师李庆


                                                                                               文 赵霏霏 李珊




                                                                       藏在数据库里的“秘密”
                                                                           1997年的春天,25岁的李庆从清华大学

                                                                       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核动力院设计所从事堆
                                                                       芯物理研究工作。这一年,正是核动力院开始
                                                                       着手自主核电设计的时候,制定了“华龙一号”
                                                                       前身——CNP1000包括177堆芯在内的重要技

                                                                       术参数。李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参与177堆芯
                                                                       燃料管理系统研究。从此,他与中国自主核电
                                                                       研发和“华龙一号”深深牵绊在一起了。

                                                                          “国内第一个177堆芯的燃料管理系统,有
                                                                       我的贡献。”年轻的李庆没有想太多,接到任务
                                                                       就埋头做,“177堆芯设计具有堆芯功率更高、
                                                                       线功率密度更低等优势,是既能体现经济性,

                                                                       又能保证安全性的优化选择。”
                                                                          “拿来用,可以。拿来改,太难了。”
                                                                           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起源于秦山二期,很多
               李庆在论坛上发言
                                                                       方面都参考了法国的设计。当时的技术手段有
                                设计核电站反应堆涉及大量计算,从初步                     限,对设计理念理解也不深刻。177堆芯的燃
                            设计开始就需要启动计算程序。中国核动力研                       料管理系统参考法方设计,但设计出来的结果

                            究设计院( 以下简称“核动力院 ”)所使用的设                    却不能满足基本的物理要求。为了找出问题,
                            计程序是从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开始逐步开发积                       只能用笨办法——用当时的点阵打印机,把堆
                            累起来的,直到秦山二期核电站施工开始后启                       芯相关数据打印出来,铺了整整一屋子,最后

                            用法国的设计程序和设计结果。                             才发现关键的反应堆堆芯反射层数据以二进制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很多领域需                    的形式被隐藏在了数据库,根本看不见。而没
                            要走的路。中国自主化软件之路也不例外。但                       有这个资料,从157堆芯到177堆芯的路,多了
                            这其中,藏着很多“暗礁”……                             很多坎坷。




           14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