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张少泓介绍,核电有三大优点:一是在发电过程中不消耗氧气;二是不排放硫化物、氮化物和二氧化碳,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能源;三是能量密度高,1公斤铀完全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煤的热值,核电站不需要像火力发电厂那样不断运输原料,只要每年“加料”一次即可。一个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0吨原料,用卡车运输这些原料,一卡车就足够了。
核电这三大优点,对应的正是煤炭发电的缺陷。据统计,我国每年采煤20多亿吨,煤矿事故频发。除煤炭发电的污染问题、安全问题,张少泓还指出不容忽视的运输问题。他表示,我国的煤炭产区基本都分布在欠发达地区,而我国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是不产煤的,需要从中西部大量运输煤炭,支撑发达地区的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这说明我国能源结构是比较脆弱的。2008年南方冻雨灾害发生后,因运输不畅,东部出现了能源紧缺。”张少泓说,在他看来,我国应在东南沿海地区继续发展核电,解决该地区的能源依赖性问题。
在东部沿海地区建核电站,是否存在遭地震、海啸破坏的隐患呢?对此张少泓表示,我国在核电站选址问题上十分慎重、保守,只有在全面分析某地的地质、水文条件后,才会作出决定。以距离上海120公里的秦山核电站为例,我国政府部门在决定建站前,详细研究历史上当地发生过的历次地震,它们的震级分别是多少,确保核电站能抵御最高震级的地震冲击。张少泓说:“目前人类还无法建造出不带任何风险性的核电站,但我们只要提高安全标准,就能充分利用好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