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泉介绍,自2007年8月18日开工以来,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项目快速推进,1号机组常规岛、2号机组核岛与常规岛、3号机组核岛与常规岛均提前开工,一批重要工程节点顺利完成。红沿河核电作为我国“二代加”核电的示范项目,在我国自主化核电体系建设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当时国产化、自主化程度最高的核电项目,而其中就有着不少“大连制造”。
胡文泉介绍,建设红沿河核电项目对带动大连、东北的装备制造业,振兴老工业基地等也有重大意义,众多“大连制造”、“辽宁制造”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在已签约的主要设备采购合同中,反应堆厂房环吊制造由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承担;1号核岛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由一重(大连)承担;常规岛主给水泵组由大连苏尔寿分包;核岛止回阀、截止阀由大连大高阀门承担;主变压器由特变电工沈变集团承担制造任务。1号、2号机组阀门的国产化率达到60%,标志着我国核电装备的阀门“瓶颈”已被突破。目前,大连已有约25家施工企业、12家设备制造企业参与了红沿河核电项目。项目现场的施工人员达8000余人,预计高峰时将达约12000人。项目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开始显现。
目前,1号机组核岛已完成穹顶吊装;2号机组反应堆厂房内部结构墙体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完成到8.1米,堆芯区钢筋绑扎完成,安全壳第13层钢筋绑扎/预应力管安装完成(共24层);3号机组反应堆厂房内部结构找平层施工完成,截锥体第F2/F4段混凝土浇筑完成;4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筏基A/B/C层钢筋绑扎完成。重件码头已投入使用,海水淡化等一批辅助设施工程进展顺利。
对于大家关心的环保问题,记者了解到,核电的环保意义十分突出,地球上金属铀和金属钍的储量是煤和石油储量的20倍。一个功率为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一年使用的核燃料只要30吨,而同样一个10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天要烧1万吨煤,需要10列火车皮才能运去。这10列火车的运量,如果供应给核电站,可以使用30年。正因为核电不造成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又能实现可持续利用,所以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成为我国当前能源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政策。
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站相比,每年少消耗原煤约1200万吨,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漂尘、灰渣等均为零排放,由此可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约2400万吨,二氧化硫约10万吨,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气体约6万吨,煤灰约120万吨。
来源:大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