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全球对于核能安全的关注,甚至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弃核的倡议。目前,中国的核电发展仍在前行,甚至有外国媒体猜测,中国未来将建设100台核电机组。到底中国的核电技术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未来核能发展具有什么样的计划?中国为什么在一些国家对于核能选择产生疑虑的情况下,坚定发展核能,中国的信心源于何处?带着这些疑问,《环球时报》主办的中日韩知名媒体环保主题采访团,在2014年12月15日专访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他表示,中国核电项目安全可控,未来,为了实现减排目标与满足发展清洁能源的需求,按照中国的核电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5800万千瓦在运核电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以上的在建核电装机容量。
中国核电安全是有保障的
《环球时报》采访张华祝理事长的当天,刚好赶上是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23周年的日子。张华祝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中国核能发展了30年,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大致划分是每十年一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开始的十年,这个阶段可称为起步阶段,标志是建成两座核电站、3台核电机组,一座是自主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是一个30万千瓦的机组;另一座是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这是引进法国技术建造的两台90万千瓦的机组。第二个阶段是从1996年开始,这是小批量生产阶段,一共建设了4个项目、8台机组。它们是:岭澳核电站的两台机组,这算是大亚湾的后续项目,也是从法国引进的;秦山二期核电项目的两台自主设计、建造的65万千瓦机组;秦山三期核电项目,这是从加拿大引进的两台70万千瓦的重水堆核电机组;还有建在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是从俄罗斯引进的两台106万千瓦核电机组。这8台机组已在2007年全部建设完成。第三阶段是从2005年12月至今,这是中国核电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一共新开工建设了37台机组,其中10台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还有27台在建。
目前,中国建成与在建核电站的地域分布从北到南是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在各地的13个厂址上一共有48台机组在运和在建。2013年底,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1%。
在回答韩国《国民日报》记者有关福岛核事故之后中方如何增强核电安全措施的提问时,张华祝肯定地回答,中国的核电安全是有保障的。他介绍说,在福岛核事故后的第五天,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决定对中国所有核电站和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同时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核电安全规划。同时决定暂停新建核电项目的审批。经过9个月的核安全大检查,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中国地震局联合提交了安全检查报告,其结论是,中国的核电站运行安全是有保障的,在建核电项目的质量是可控的。国家核安全局还根据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在增设应急电源、应急水源,增强抗洪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目前,这些措施在运行和在建核电站上已经得到实施。
张华祝强调,中国不仅对建成和在建的核电站进行高标准隐患排查与安全改进,还对新开工建设的核电站提出更高的安全要求,要求新建核电项目要满足三代核电技术标准。中国政府和核能企业通过对建成核电站的增强措施,以及提高新建核电项目的安全标准,以保障中国核电能够更加安全地发展下去。
韩国《中央日报》记者提问,中国东部沿海与韩国西海岸隔海相望,在中国东部沿海集中建设核电站是否会对邻国造成影响。张华祝表示,中日韩三国在这片海域周边都建有核电站,彼此关注对方核电的安全状况是可以理解的,但更根本的是各国都要采取严格的措施确保本国的核电安全,这是所有国家发展核电的前提和基础。同时,邻国之间应加强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核电安全性。各国在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需求的同时,要保障公众和环境的安全,并促进全球范围内核电安全水平的持续提升。
发展核电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然选择
张华祝表示,中国的核电还要继续发展,因为能源需求还在增长,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治理大气污染的要求也十分紧迫。因此,中国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核能正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选择之一。
日本时事通讯社记者非常关心2020年5800万千瓦届时的占比。张华祝表示,到2020年,在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将接近20亿千瓦,清洁能源中水电仍占大比,达到3.5亿千瓦左右。因此,核电即便达到5800万千瓦,在总装机容量中仍然不到3%。但由于核电的利用小时数比较高,所以不到3%的装机容量的核发电量可能占到总发电量的4%左右。
对于中国为什么会在日本等国停止或者减少核能使用的背景下,依然保持核电的发展,张华祝表示,世界各国会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来制定各自的能源政策。日本深受福岛核事故的危害,民众反弹比较强烈,因而决定停止或减少发展核能。中国根据自己的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减排的需要,以及核电的安全技术性能和管理状况,认为核电对中国是适宜的。所以,中国仍然坚持走核电发展这条路。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比如在欧洲,德国核电虽然发展很好,但宣布准备弃核,而它的邻居法国仍在保持相当的核电发展比重。
张华祝表示,中国的能源结构过于依赖煤炭,目前煤炭在整个能源消耗中占比高达75%,这种能源结构造成两大问题,一是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不断增大,整个国际社会对于减排的呼声使中国必须要减小对煤炭的依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速度。二是大气污染日趋严重,雾霾天气频发,极大影响了社会发展与民众生活。为了适应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必须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增加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供应,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但任何一种清洁能源都没法完全独立替代煤炭的减少量,所以必须各种能源同时发展、同时发力,才能使清洁、低碳能源的发展变成现实。当然核电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否则核电就会失去公众的支持,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日本《每日新闻社》记者提问,听说在12月14日利马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各国在进一步研讨减排目标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而您说中国要通过发展核电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您怎么看这件事?张华祝表示当时还没看到这条新闻,不了解具体情况。但他说,前不久中美达成减排协议,中国政府承诺要在2030年之后逐步减缓排放,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10年)》也对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提出了明确要求。这说明,中国政府调整能源结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不会动摇的,态度是明确的,走绿色低碳能源道路的决心是不会变的。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中国一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排目标应根据各国的国情,在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承担国际义务之间找到平衡点。
中国要建100台核电机组?
韩国《中央日报》记者问到,之前曾有关于中国要建100台核电机组的传闻,张华祝回应称,“未来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可能会有这么一天的,但今后中国核电绝不是只是分布在沿海地区,会有相当一部分在中国的内陆。”
日本《每日新闻社》记者提问称,中国最近十年开工建设的37个机组是否都是使用中国自己的核电技术以及乏燃料如何处理。张华祝表示,这些机组中,采用自己技术的有29台,引进技术的只有8台,其中包括4台从美国引进的AP1000,2台从法国引进的EPR,还有2台从俄罗斯引进的。从国外引进技术的目的是进一步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再创新,形成自己的核电技术。目前,中国在引进、消化、吸收AP1000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CAP1400技术,目前研发设计工作进展顺利,正在申请国家核准,明年有可能开始建设。同时,积30年引进技术和自主发展核电的经验,采用最先进的核电安全标准,自主开发了中国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也将于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今后,中国将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设后续工程。
张华祝表示,对于核电站乏燃料的处理,中国也有规划,要建设后处理厂,把没有燃烧的铀和新产生的钚,从高放射性物质中分离出来,并把这些高放射性物质进行安全储存。把重新提取出来的铀和钚在核电站中加以重复利用。
日、韩记者还对发展新型清洁能源与钍基燃料的使用表示关注。对于日本在核事故之后转向发展氢能源的作法,张华祝表示,氢能源不是一次能源,必须靠其他能源生产氢,在生产氢的过程中也要消耗能源,所以氢不应被看作是一次能源的替代者。目前,中国、韩国、日本都在进行廉价获得氢的研究,但无论如何必须要有一次能源作支撑,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利用核能生产氢。
对于记者提出的中国是否有计划发展钍基燃料的技术,张华祝表示,钍是一种待开发的资源,但目前,钍的开发利用还需要做很多研究开发工作。钍本身是没有易裂变核素的,它要在反应堆里吸收中子之后才能变成易裂变的铀-233,这就需要铀来“启动”钍产生易裂变的核素。所以完全离开铀,钍是不能单独作为核燃料来使用的。因此,钍不可能完全替代铀的使用。而且,在利用钍的过程中,仍然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解决放射性的问题。提出利用钍资源,是为了进行钍、铀结合以增加铀资源的供给。
中国发展内陆核电站只是时间问题
还有记者提出,中国内陆核电站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否因为安全因素,张华祝强调,目前中国内陆核电的发展不是受制于安全问题,而是公众对内陆核电的接受度问题。从全球核电的发展实践来看,内陆核电与沿海核电没有区别。全球50%的核电站都建在内陆,尤其是美国和法国这两个核电大国,美国内陆核电站占全部核电站的61.5%,法国则占到69%。它们半个多世纪的运行实践证明,内陆核电的安全是有保障的,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在福岛核事故之前,对内陆核电提出质疑的不多,但福岛核事故给公众造成了思想上的阴影。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组织专家对国外内陆核电经验、国内采用的技术情况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论证,最终得出“内陆核电是安全的”这一结论。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也做了同样的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但这些还不足以抵消公众的疑虑。最近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提到,要开展内陆核电的研究论证,这是给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张华祝表示,“内陆核电的建设,是一个早晚的问题,不会无限期推迟下去。”
对于核电站运行时的安全性与辐射水平,张华祝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进行了知识普及。他表示,核电站正常运行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天然辐射场。人们的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辐射,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和人工照射,比如宇宙射线、空气、土壤、某些食物等。中国每人每年平均所受辐射量是3.1mSv(毫希沃特),而核电站的正常运行对于周边公众的附加影响不到天然本底的千分之一,所以影响非常小。
对于中国未来的核电发展计划,张华祝表示,截至今天,中国21台核电机组拥有19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要达到2020年的目标,差距还很大,所以从2015年1月到2020年底,肯定还会有一批核电新项目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