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的供给机构(ESA)是其下属单位,于1960年6月1日成立,总部设在卢森堡。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第2(d)和52条款确定由ESA负责保障欧盟用户获得稳定可靠的核燃料供应。2008年修订的《ESA条例》规定ESA还要承担“加强市场观测与监控”的职责。
为履行职责,ESA实行了以公平获取供货渠道为原则的供给政策,同时坚持按照《欧洲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所倡导的“多样化能源供给、成员国之间团结一致”能源政策原则,用来指导其活动。ESA致力于加强欧盟境内核燃料供应安全,并有责任使欧盟核工业保持活力。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规定,只要核材料供应合同的一方是欧盟企事业单位、欧盟境内的研究堆运营商,或核材料的生产商/中间销售商,ESA必须参与且拥有合同的共同签署权。条约还规定,ESA对成员国的生产核材料拥有选择购买的权利,并有优先取舍权。
ESA还负责监督涉及核燃料循环领域的交易活动,如:铀转换、浓缩和燃料生产。要求运营商提交按合同约定所承担义务细节的报告,ESA对此进行核实与确认。2009年ESA共处理了316项交易活动,其中包括117项新的供货合同或对现有合同的补充合同,并确认有效199份报告或修改报告。2010年共处理了312项交易活动。
在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核市场下,为保障欧盟核燃料的稳定供给,更需要关注和预测国际核市场的发展趋势。在核材料和市场服务等相关方面,通过向成员国提供专门技术、信息或咨询服务,帮助欧盟核经营者建立对国际核市场的预测能力等已成为ESA一项新的优先活动领域。
ESA还成立了咨询委员会,成员共55名,由各成员国任命。它作为ESA与核工业生产商及用户之间的纽带,帮助ESA开展活动,并在制定供给政策以及分析核市场发展动态方面提供实质性建议。
除年度报告外,根据市场预测活动情况,ESA从2008年开始出版一份新的出版物——《铀市场季报》,并于2009年底开始定期在本机构公开网站上发布,同时发布以年度为基础并与其他传统价格指数相结合的不同的天然铀价格。此外,为利于市场参与者增加各阶段的透明度,ESA正在努力改进其不同的计算和估算方法,此项工作符合欧盟工业界更好地了解市场发展趋势的期待。
此外,ESA始终保持与IAEA和OECD/NEA的合作。2010年,ESA参加了OECD/NEA就几个出版物的讨论和准备,如:关于发电成本、核燃料循环趋势和全球铀资源等,同时密切关注着有关核燃料循环多边方案、IFNEC(国际核能合作框架)等国际活动。
欧盟核燃料供需情况
2010年欧盟27国铀总需求达到18122吨,占世界总需求的近似1/3,主要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澳大利亚。欧盟境内的铀矿开采量主要来自捷克和罗马尼亚,大约只能满足其需求的3.17%,采用以长期供货合同模式向欧盟用户交货的天然铀占交货总量的95.9%,ESA以长期合同形式采购的天然铀价格是61.68欧元/千克,2006-2008年的平均价格为63.49欧元/千克。
2010年为欧盟用户提供的铀浓缩服务总计14855吨分离功,约为2677吨低浓铀,相当于20948吨天然铀。与2009年相比铀浓缩服务增加了约25%,其中有60%主要来自欧洲的浓缩服务商。
欧盟成员中,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的一些反应堆中使用了MOX燃料,2010年装入欧盟核反应堆的MOX燃料总计合10636千克钚(2009年为10282千克钚)。
2010年底,欧盟用户总库存相当于45272吨铀,比2009年略有下降,2006-2010年铀库存年平均增长率为3%。
福岛核事故的影响
近年来,又有一些欧盟成员国表示赞同发展核电,而另一些国家也宣布了增加本国现有核发电能力的计划或已做出明确承诺,把坚持发展核电作为本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也在考虑延长某些核电厂的运行寿期以及表示建造一些新的核电机组项目。
今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引发了对核安全的担忧。欧盟决定从2011年6月1日起,对境内以及临近的俄罗斯、瑞士、土耳其、乌克兰等7个国家的总计196座核反应堆进行“压力测试”,评估的技术范畴主要是基于但不限于福岛核事故暴露出来的问题,重点考察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由始发事件引起的安全功能丧失,以及严重事故管理三种情况。测试要求核电运营方在8月15日前向所在国监管机构提交进展报告,10月31日前上报最终结果。各国监管机构将于9月15日前上交进展报告,12月31日前上交完整报告。在2012年4月30日前完成同行评估,6月份,欧盟委员会将整合后的报告上交欧洲理事会。此外欧盟还将重新修订核安全法规。
同时,欧盟个别成员国在福岛核事故后开始重新审视核能政策。德国、意大利可能放弃核能发展,但以法国和英国为首的大多数欧盟国家仍坚持发展核能。
德国原本就对利用核能存在争议,2001年曾制定计划打算在2021年前放弃使用核能。福岛核事故后,德国联邦议院2011年6月通过法案,决定在2022年前陆续关闭本国所有核电机组,计划在未来20-30年间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核能。
意大利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曾于1987年公投,决定停止核电建设。但由于意大利能源过于依赖进口,贝卢斯科尼执政以来一直致力恢复核电建设项目。2010年,意大利准备在2020年前建设8台核电机组,并着手开展了专业人才培训和相关国际合作活动。但在福岛核事故后举行的全民公投中因大多数公众反对重新发展核电,其核电发展计划宣告失败。
然而,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家基于以下主要原因,已明确不会放弃核能的使用:欧盟电力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一是由核电提供的,少了这一部分的电力供应,欧洲的发展无从谈起;许多欧盟国家的化石燃料资源储备并不丰富,核能的利用,可以优化欧盟能源结构。核电可以减少能源匮乏的欧盟国家在能源方面对外部的依赖性,增强其能源使用的安全性和独立性。另外,核能的使用与欧盟一贯坚持的低碳的气候环境政策相一致。可以相信在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不能大规模使用之前,大多数欧盟国家核能政策不会因日本核事故而改变。各国加大对类似核事故的预防对策研究和技术改进,为的就是促进核能的更安全高效发展。
法国明确表态继续发展核电,不会放弃新一代EPR核反应堆的建造。萨科奇政府承诺投资10亿欧元用以发展包括第四代反应堆研究在内的未来核电项目,以及加强核安全研究。英国日前公布了新建8座核电站的计划;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国也表示不会放弃核电。
其他一些新兴国家,仍在计划发展核电。波兰先后通过了关于核电安全和技术规范、核电站建设两部法案,并将启动首座核电站的招标工作。土耳其的首座核电站也计划于2020年或2021年并网运行。立陶宛已选定通用—日立核能公司在维萨基纳斯厂址建造基于先进沸水堆技术的机组。
(作者供职于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