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官网
当前位置:
old
>
访问量:
核能论坛
中国能源报:停止争论,联合共推核电装备国产化
时间:2009年05月26日 来源:本站 作者:本站 点击量: 分享:

停止争论,联合共推核电装备国产化

——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

 

    □国家对核电发展规划要做重大调整,可能还不止60007000万千瓦。

    □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将具备每年生产核岛和常规岛关键设备10-12套的能力。

    □所谓“伪国产化”我理解可能是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这种情况是有的。

    □现在也有人总是担心国产核电装备的质量问题,这可以理解,但不能把这个问题作为不积极搞国产化的借口。

    □三代核电机组后续项目何时起步、到底在规划目标中三代核电会占多大比例,国家会尽快有个说法。

  

    部分国产总比整体进口好

    中国能源报:我在采访企业过程中了解到,由于三代核电机组对主管道要求非常高,有企业打算从国外进口管坯,再回国内进行加工,这也带来了如何界定国产化的问题。那么装备制造业对国产化是否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呢?

    隋永滨:一般来讲,国产化是针对重大成套设备或重大产品而言的,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者要掌握设计技术,产品自制部分的价值量占设备总价值量70%以上,我们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国产化或者自主化。如果是把一些散件拿到国内组装,这不能叫国产化。当然对一些难度很高的产品,不论是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开发,国产化有一个过程,允许一些关键部件或材料从国外进口。你提到的主管道比较特殊,因为它不需要配套零件,就是一个毛坯,然后再对它进行加工。如果我们从炼钢开始,到制作钢锭、制造直管、弯管,再到支管成型整个过程,可称为实现全部国产化。如果是从国外购买锻件毛坯,拿到国内深度加工,可称作部分国产化。

    中国能源报:在主管道这个问题上,部分国产化可行吗?

    隋永滨:三代核电主管道技术难度很高,从冶炼开始对钢水的纯净度要求很高,弯管成型和支管成型工艺也需要攻关。目前国家已安排一重、二重、上重和中船重工进行研制,并且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完全由国内自主开发,按照工期要求,拿出合格的产品,这是最理想的,国家会给予重点支持。研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这也是正常的,因为研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研制进度要满足工期要求。

    你提到有的国内企业打算从国外买直管毛坯,自己进一步深度加工,如果自主开发的主管道真的赶不上工期,我想这个方案也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是部分国产化,总比整体从国外进口好。不过国家正在全力支持自主开发三代核电主管道。

    中国能源报:有企业表示,由于主管道对晶粒度要求非常高,企业难以达到,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隋永滨:三代核电技术对主管道的晶粒度要求比较高,既要细,又要均匀。如果在钢锭锻造弯制过程中反复加热,那么晶粒就会变得粗大,从而对主管道的强度和机械性能产生影响。所以,对锻造工艺要求也很高,锻造过程不能反复回炉。现在,一重、二重、上重都表示能够做得到。

 

    引进技术要把握尺度

    中国能源报:您觉得我国核电装备业是否存在着“伪国产化”的现象?

    隋永滨:在核电行业当中最好不要用这个词,所谓“伪国产化”我理解可能是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这种情况是有的。比方说,产品的设计和关键部件的制造完全掌握在外方手中,只是在国内组装试车出厂,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如果不掌握设计的主导权,仅仅是加工制造,不能称之为“国产化”。我们可以去买外国的技术,但通过消化吸收后,要能独立自主地设计制造。部分零部件也可以从外面买,但国内生产的增值部分应该不低于70%

    中国能源报:那业内是否有一个辨别国产化产品的机制呢?

    隋永滨:国家和制造业都对国产化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就是掌握设计的主导权和主要零部件在国内制造。比如,一台汽轮机,如果转子从国外进口,我们就做一个壳子,这就不能算是国产化,这可能就是有人所说的“伪国产化”。但我觉得,现在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是有共同认识的。

    中国能源报:中方与外方在技术合作过程中,常会遇到核心技术难以快速掌握的问题。这方面我们有哪些经验教训呢?

    隋永滨:从国家来讲,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但是技术创新应该是开放式的。如果有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我们不应该放弃。当然外国公司在转让技术的同时,也希望获得最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能很快消化吸收、实现国产化,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有时也会有意地放慢一点国产化进程。

    中国能源报:那存不存在在合资、合作过程中,外方有意地不将核心技术转让给中方的情况呢?

    隋永滨:当然存在,而且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有些单位和地方对政策理解不一致,或者为了形象工程,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就没有很好体现国家利益和企业长远利益。

    中国能源报: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隋永滨:我们应该看到现在通过单纯引进技术来掌握核心技术已越来越难,外方一般不大愿意转让技术。担心一旦中方掌握了技术,他就失去了中国的市场。但是应该承认,即便中国掌握了核心技术,也很难在短期内成为外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主要市场还是在中国国内。在如何对待外国技术转让问题上,大家要相互理解各自的想法。外国公司在技术开发上花了很长时间、付出了巨大代价,我们不能不顾外国公司的感受。但是中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主动权,这一点外国公司也必须理解。这时就应本着互利互谅的原则,适当开放部分市场,让其能获得一定利益。但这就有一个把握政策尺度的问题,如果对一般的产品,国内自主攻关可以解决的技术,却要合作十几年后才把核心技术给中方,这就不合适了。而像核主泵这样的重大产品,外方为主、合作生产十几台后我们就能得到核心技术,这就完全可以接受了。

 

    国家对核电发展规划要做重大调整

    中国能源报:现在我国核电建设正在加速发展,那么我国核电装备生产能力短期内会有多大程度的提高?

    隋永滨:我国核电真正大发展就是这两、三年的时间。过去,几年才可能有一套核电装备生产订单,现在一年就有好几套。所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有几个方面要适应,第一,要尽快通过自主攻关或消化吸收掌握技术;第二,工艺装备和生产能力要适应大发展的需要;第三,企业管理水平要提高,质保体系和企业核文化要建立。中国装备制造业这两、三年正处在爬坡阶段,我想到2011年应该是各方面都趋于成熟的时期,届时装备制造业将具备每年生产核岛和常规岛关键设备10-12套的能力。

    中国能源报:我在采访中曾有人表示,担心核电装备批量化生产后会出现质量问题。您觉得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隋永滨:这种情况过去的确发生过,现在也有人总是担心这个问题,可以理解。过去装备制造业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精心打造一台样机,一旦实现批量生产后,管理就松懈了。我们也应该相信自己,不能把这个问题作为不积极搞国产化的借口。现在大家对核级产品都是慎之又慎、捧在手心里干。机械制造业是把核电产品当作特殊产品来对待的,批量化以后,技术更加熟练,应该只能做得更好。所以,不能得出“核电产品批量生产后质量就会出问题”这样的结论。

    中国能源报:我国二代加核电装备国产化是否还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隋永滨:应该说二代改进百万千瓦核电国产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建机组平均国产化率达到75%以上,但确实还有些设备或配套件尚未国产化。例如,核安全一级电缆,国产化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再如核级自动化控制系统,正在通过与国外合作或自主开发来逐步实现国产化。还有少量技术难度很高的核一级阀门正在开发当中。

    中国能源报:那么,装备制造业会不会在消化吸收三代核电技术过程中,对二代核电技术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隋永滨:这不会的。现在有些媒体在不断报导二代改进型和三代核电技术的争论。我觉得技术问题可以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讨论,但是没有必要无休止的争论。国家既然已经决定引进了美国三代核电技术,我们就应该尽快组织消化吸收并在消化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国产化,建设后续项目。但毕竟三代技术是一项新技术,我们不能停留在争论上,而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努力,研究解决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国家只批准了四套三代核电机组,为实现核电规划目标,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核电技术在国家核电发展当中还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中国能源报:对我国三代核电技术的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隋永滨:我国引进AP1000技术之后,首先应组织力量做好消化吸收,再建设一批后续机组。在此基础上,再发展我国自己的三代核电技术。

    中国能源报:有消息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目标将调整为6000-7000万千瓦,那么三代核电机组会在核电总装机容量中占多大的比例呢?

    隋永滨:国家对核电发展规划要做重大调整,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字。至于三代核电机组后续项目何时起步、到底在规划目标中三代核电会占多大比例,国家会尽快有个说法,在核电发展调整规划中可能会有所体现。(本报记者  段心鑫)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