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主驾驶叶聪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
人民网哈尔滨4月14日电(杨海全)“我需要的工作,很可能只是一份工作;需要我的工作,才是激励我奋斗的事业。”几天前,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奕在参加潜航员学员培训时这样说。今年7月毕业后,她就要作为我国首位“驭龙女”,驾驶“蛟龙号”,走向深蓝。近五年来,哈工程平均每年都有1530余位毕业生做出和校友叶聪、唐嘉陵、张奕、陈云赛一样的选择,投身于国防军工事业。
在刚刚结束的东北五校2014届毕业生春季大型供需见面会后,哈工程统计了2014届毕业生赴国防军工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情况。截至目前,已有1千余位同学与国防军工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另有1千余本科毕业生去国防军工单位的研究机构攻读硕士学位。校长刘志刚在见面会现场,向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5研究所招聘人员了解情况,在得知该单位特别青睐哈工程船舶类和水声类专业的毕业生后,他自豪地讲:“你们真有眼光,哈工程的办学特色是‘三海一核’,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等专业是我们哈工程的龙头专业;而且,哈工程致力于培养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我们的毕业生,个顶个都会成为可靠顶用的栋梁之才。”
该校核学院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冯楚然已经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我们系历来特别重视和鼓励学生去国防军工单位建功立业。就拿我所在的实验室来说吧,我前三届的师兄们分别去了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等国防军工单位工作。师兄的发展,我们都看在眼里,跟他们聊天,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耳濡目染之下,他早早地就定下国防军工单位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他说,“我所寻找的不仅仅是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而更多的是一份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事业。”
在赴院系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过程中,校党委书记谷焕民说,实现中国梦,是一条艰难的道路,需要大量人才。哈工程自哈军工时期起,为国防事业培养了10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学们要秉承哈军工传统,努力学习,提升个人素养,在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同时,成就自己的梦想。他同时指出,哈工程与国家发展和国防事业紧密相联,哈工程在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应抓住机遇,充分占领国防系统这一就业主战场。
多年来,哈工程注重总结哈军工优秀文化传统、挖掘哈军工文化内涵,积极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服务国防、献身海疆的理想信念。积极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等531家国防系统及行业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20个省、市的50余个城市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安排学生到这些基地实习。涉及21个本、研专业的500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了诸如订单联合培养、企业专项奖学金、实习基地等模式的校企合作,进行校企合作的单位涉及船舶、航空、航天、能源、化工、核电、IT电子等18个行业。哈工程还与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等合作设立了近20个种类的奖学金。这些合作单位逐渐成为哈工程学生的重点、持久就业基地。2013年哈工程向国防系统内单位输送本科毕业生超额完成任务指标68.18%,毕业研究生超额完成任务指标1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