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规划,中国核电城面积130平方公里,空间开发结构为“一轴五区”。“一轴”,即建设“百里核协大道”。“五区”,即核电设备产业区、核电科教商务区、核电生活区、核电运行服务区和核电生产区等五个区块。按照规划,中国核电城核电关联产业将实现一、二、三产的配套协调,全面提高;核电生产、研发、服务、教育、培训等产业链的配套齐全,有效集聚;实现核电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共荣,绿色发展。
以中国核电城建设为平台,抓项目集聚
2010年以来,浙江海盐县将中国核电城作为推进核电关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规划、平台、项目”三位一体同步推进的思路,加快培育发展核电关联产业,有序推进中国核电城建设各项工作。
根据规划,核电设备产业园通过治江围垦形成了8平方公里用地空间,可以满足大型核电设备企业用地需求。核电运行服务区规划面积13.4平方公里,已征用土地3000亩。核电科教商务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能够满足核电商务总部、科研教育等功能培育的要求。中国核电城配套设施加快完善,两个万吨级核电重件码头、秦山大道一期拓宽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另两个万吨级、秦山大道二期工程启动建设。 2012年6月,海盐•中国核电城举行奠基仪式。
通过扎实开展多项创新举措,中国核电建设城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加大产业培育力度。围绕“抓基础、抓推介、抓服务”,进一步增强海盐本地企业、人才与核电的沟通联系。目前,海盐全县66家企业进入核电关联产业联盟名录,拥有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6个,13家企业已入围“中核集团核电合格供应商名录”,3家企业取得中国核电工程公司颁发的合格供方资格证书,29家企业获得非核级供应商资格。截至2012年底,全县核电关联产业总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19.4%。
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地方与核电联席机制,与秦山核电基地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并成立专门的对接帮扶小组,确保双方协调机制的正常运转; 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掌握企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出台核电关联产业专项政策,建立核电关联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扶持核电关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拓展产业对外合作。主动加入中国核学会、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浙江省核学会,每年参加核工展,利用核电行业协会、核电世界性展会窗口平台展示形象。实施核电与地方互派干部挂职锻炼活动,目前,海盐县派出5位干部赴中核集团、中国核建等单位挂职锻炼。积极开展与国核技、中广核等国内各核电央企的对接,探索产业合作新领域。加强与美国、日本、法国、韩国、俄罗斯等核电发展先进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深化与法中电力协会的合作,已连续3年在海盐举办法国企业与海盐企业的对接会。
与此同时,海盐以“国资”、央企为重点,抓住三代核电自主化、国产化的机遇,引进核电装备企业。以创新型、融资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为招商方向,充分利用核电丰富的人脉优势,引导核电产业资源向海盐集聚。
目前,浙江电渣核材有限公司年产6000T三代核电大型精密锻件项目,嘉兴五洲阀门有限公司核电电动气动调节阀项目、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公司等一批装备制造业项目和高端服务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总投资8.5亿元的浙江核设备制造公司核电模块项目、总投资3.2亿元的嘉兴海重重工有限公司年产200台(套)超大起重机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海盐华业钢构核电设备制造公司核电钢结构项目、总投资1.6亿元的中核清原环境技术工程公司海盐分公司等已经开工建设。据初步统计,2013年,海盐县核电关联产业项目总投资将超过30多亿元,核电关联产业集群化效应日益明显。
以核电关联产业联盟为纽带,抓产业发展
“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中国核电城规划的落地和关联产业的培育壮大,关键是以核电关联产业联盟为纽带,加快实施企业联合产业联盟集聚发展。
抱团发展。作为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的诞生地,在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伊始,县委、县政府就明确提出“支持核电、依托核电、发展海盐”的方针。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一直引领核电关联企业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实现合作发展,全面提升的目标。
2013年3月,由中核集团中核运行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海盐县核电关联产业联盟,共有37家成员组成。成员单位中既有本地中核运行等重点骨干企业,又有苍南自动化仪表厂等外地企业;既有中达特钢等装备制造企业,又有中核武汉运行技术等生产服务型企业,另外还有中广核集团下属单位中科华设计院等科研院所。通过建立联盟,大家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互相关照。
当前,核电新建项目和维修项目在物项和服务上总的趋势是集中采购和集约采购,即项目采购中采用“签大包”的形式,通过海盐县核电关联产业联盟这个纽带,采用“订大包分小包”来应对,谋求大家共同发展。为此,开展了核电产品集成供应工作,积极扶持核电关联产品集成供应商——嘉兴市佳乐科仪有限公司的发展,引导企业更好地团结其它地方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企业之间的纵横合作、延伸产业链,为核电提供更多的生产性产品及服务,今年预计实现集成供应产值达8000万元,新发展核电供应商15家。
错位发展。产业联盟要有生命力,必须在实践中解决各个企业生产定位的问题,每个企业要有特色、要有优势。在主业上做精做专,争取做到地区一流、全国一流乃至全球一流。中国核电城要求66家核电关联企业尽量在布局、产品、用户上做到错位发展。例如,核电装备制造业尽量落户在经济开发区,核电运行服务业企业尽量落户在秦山街道;核电核级供应商和拥有非核级许可证企业的产品分类尽量合理;对于核电用户,做到分块联络,资源共享,全方位覆盖。
关联发展。产业联盟要健康持续、永葆青春,在实践中必须从根本上破除传统观念。秦山核电是海盐县最大经济社会体,是海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哥大”,也是海盐县核电关联产业联盟中的理事长单位和副理事长单位。秦山核电在产业联盟中发挥着良好的关联发展“正能量”作用。要从理论上和行动上率先带头“打破围墙,拆除玻璃门”,在核电运行、维修、物项供应和服务环节上,向产业联盟所有成员单位“全面开放”。一方面,让联盟成员参观备品备件仓库,参观新建项目施工现场,让联盟成员更多地在核电现场寻找“商机”。另一方面,让联盟成员参与所有物项和服务的招投标机会,让联盟成员企业逐步成为秦山核电的配套“车间、仓库、工段”。在秦山核电的带动下,联盟成员之间互相开放、关联合作意识大增。这既减少了盲目重复投资,又使联盟向“经济联合体”方向迈进一步。
特色产业的中国核电城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核电关联产业园规划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是否有特色,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海盐县在打造特色园区的过程中,着力做好三点:
一是将核电关联产业做“大”。打造特色园区、培育关联产业,要有海的气魄,核的动力,以核为媒,以核聚核,充分发挥产业联盟联络、联谊、联合的作用,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吸引国内外核电项目集聚,重点引进核电高科技项目和企业。一是以外资为重点招商方向,通过展示“中国核电城”这张“金名片”, 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法国、日本、美国等核电发展先进国家合作与交流,吸引外资企业入驻海盐或与海盐企业合作。二以国资为重点招商目标,抓住三代核电自主化、国产化的机遇,引进重装设备主体企业落户核电城。积极引进生产小型核电反应堆设备制造项目,形成核电小堆设备制造基地。三是以创新型、融资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为招商实体,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质保、取证、入围”等服务,要抓住这些企业进入核电新能源的契机,引进核电辅助设备企业。
二是将核电关联产业做“强”。打造特色园区、培育关联产业,既要注重产业量的扩张,更要关注将产业做强,特别是帮助产业联盟所有成员单位提升综合素质,打造“百年产品、百年企业”。日常工作中,产业联盟积极引导企业做好“五上”。
上网—选择关联产品。关注核电相关网站报刊,主动了解核工业的信息和动态,特别是核电方面的“一报二刊三网”,为企业进入核电关联产业选准产品。
上门—主动相亲结对。要与核电全方位“零距离”“无缝”对接,主动摸准核电门道,适应国企套路,入门相亲结对,争取嫁接引进。在核工业、核工业建设全部范围内,在多层次、宽领域、多元化方式中找亲家、寻婆家。
上课—苦练内功强基。核电质量保证体系是企业能否进入核电领域的关键。要主动为企业提供“质保、取证、入围”等全程服务。企业要苦练内功,建立相关的技术规范,变“不知道”为“能制造”。
上台—入围配套发言。要从思想上、理念上接轨核电,融入核电,有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宣传、有自己的特点,主动参加核工展和其他相关会议。在展会和会议上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在核电领域取得入围权、配套权、发言权。
上市—做大做强做优。充分利用核电基地在海盐的优势,在核电站的大修中入门,从小产品做起,从配套做起,提供配件、备件,并且把企业的研发方向放在核电产业链上,使企业的研发成果既可面向核电,又可面向民用市场规模化生产,继而在核电站的扩建项目中寻求站稳,拓宽企业进入核电的深度和广度,创出品牌效应;在核电站的新建项目中发展壮大,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以核电产品为引领,升级换代,做大做强。
三是将核电关联产业做“实”。打造特色园区、培育关联产业,既要有战略思考,更应稳步推进,积小胜为大胜。第一要在机组大修中争取入围权。重点选出能为核电服务的企业,进行技术和质保辅导,使之纳入核电采购目录,逐步为核电机组的年度检修和日常维护提供某些检修物件和消耗材料,切实解决地方企业产品取证和在核电站的适用性问题。第二要在扩建项目中争取配套权。在解决了企业产品的适用性并能批量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核电采购招标,做好核电设备采购合同的履约,得到用户满意的评价。第三要在新建项目中争取发言权。立足现有核电产业基础,在重点扶持县内核电关联企业的同时,重点对国内外新建的核电关联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主动对接,优良服务,使更多的核电关联企业或项目落户海盐。